塑膠在現代的應用非常廣泛,透過不同化合物的組合加工我們創造出非常多樣化的產品,而普遍認知最早的塑膠製品則是酚醛樹脂,也稱電木。但你或許不知道,其實最早的塑膠起源並不是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而是使用天然產物創造出的賽璐珞。1855年,來自英國科學家Alexander Parkes在一次研究中將植物纖維加入硝酸鹽溶液中,並添加樟腦進行混和,賽璐珞因此而生,也是最早的生質塑膠以及實際上最早的塑膠製品。
後續,第一代生質塑膠的急速發展源自於使用農產品當作原料,像是黃豆、甘蔗,以及玉米在當時即被大量使用。在第二代生質塑膠則擴大到使用非食品來源,透過回收使用原本不被需要的木屑,或是農產品收成後的殘餘如稻稈、甘蔗渣等,發揮每樣產物的最大使用價值同時並降低了生質塑膠製造的碳足跡。近幾年,潮流更逐漸進步到利用藻類細小微生物來打造新的生質塑膠。
大眾對生質塑膠的認知
根據研究統計,大眾普遍對於塑膠與生質塑膠有個很大的誤會,很多受訪者相信bio-based塑膠跟biodegradable塑膠是相等的。事實是,Bio-based代表的僅是此塑膠是用生物原料製作而成,也稱生物基塑膠;biodegradable則代表的是生物可分解的塑膠,而此種塑膠則不盡然需要使用生物原料製作。除此之外,統計裡也顯示大眾瞭解生質塑膠能為節能減碳帶來正向的幫助,而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則有助於減少對於環境的衝擊與垃圾汙染。
生質塑膠新挑戰
生質塑膠的回收和處理是許多消費者都好奇的問題,全國各地的政府也一直致力於推廣在工業堆肥以及在塑膠製品檢驗並標示其生物碳含量,但隨著近幾年石油價格大幅地下跌,經由石油煉化成塑膠製品與化合物製品仍是成本較低且受產業歡迎的生產模式。儘管如此,生質塑膠在塑膠產業內仍是一大研究方向與未來的潮流;像是無氧分解、家庭堆肥與海洋分解等,這些都是產業與政府相當投入的研究方向。
除了政府努力打造更適合生質塑膠產業發展的環境,對於民眾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歐盟國家如法國、義大利等區域的政府都非常積極並建立一套完整的檢驗與認證機制,相比其他區域則仍有很多的努力空間。美國的食品產業就為了該選擇使用石油煉化成的塑膠還是生質塑膠而頭疼,零食品牌Frito-Lay或Sun Chips曾推出新款環保生殖材料包裝袋,這在美國引起了一股熱烈的討論。更換成新包裝後,有人反應包裝袋變太過硬版,讓正在享受洋芋片的人也得忍受更多由包裝袋摩擦產生的”噪音”。身為這兩個品牌的母公司,Pepsi Co’s聽到意見回饋後仍堅持使用生質材料並進一步對包裝袋進行了改造,添加其他成分後讓包裝不再那麼吵,這也成了大眾消費市場開始接納生質塑膠、保護自然環境的最佳例子。
生物可分解的特性讓生質塑膠在未來將會有更好的發展。透過政府的政策推廣、產業的研發與轉型,另外加上消費者對於生質塑膠有更充分的了解,相信這更好的未來已離我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