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稿/吳桓宇,宗久實業
複合材料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小至個人的3C產品外殼、運動器材、汽機車零配件,大到外太空的人造衛星、火箭,都是發展複合材料的實際成果。本月19號剛送出國門的福衛五號,從設計、生產到組裝測試,全由臺灣自主研發與製造。其中,製作放置光學遙測儀器(照相機)結構的是位於台中的漢翔公司,前後歷經6年研究開發、取得材料,成功設計出平穩且不受外太空高溫影響的載具。
國際展發光 產值高
2017第十屆JEC Asia國際複合材料展將於11月在韓國舉辦。因臺灣複合材料產業發展佔全球重要地位,本次展覽重點項目包含了遊艇、航太、運動、家用品、IT產業、汽車、建材與醫療等材料發展等。根據臺灣區複合材料工業同業公會最新資料顯示,臺灣複合材料產業年產值高達新台幣1,300億元,而關聯性產值更是達2,000億元以上;成績斐然讓臺灣成為亞洲材料科技領域的重鎮,也獲得JEC集團總裁兼執行長Frédérique Mutel的肯定。
Frédérique Mutel提到,2016年全球複合材料產量為1千萬噸,其中美國複合材料人均量為8公斤,而在腹地狹小、人口數量較少的臺灣,人均量同樣是8公斤,甚至遠高於歐洲地區,使得臺灣在全球最大複合材料國家行列中與美並列第一。清大化工系教授馬振基解釋,臺灣國土面積雖小,但人均產量高,在複合材料技術發展上具備競爭力。他說,臺灣有450家相關業者,每年生產複合材料50萬噸,產值超過1,300億元,尤其在3C、醫藥、資通訊產業的應用最為領先。
業者積極研發 緊貼市場需求
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追求輕薄化,為了抓準商機,國內業者也積極研發新的複合材料。例如,金屬機殼廠可成(2474)董事會於年初通過投資60億元,成立子公司可耀。可成表示,因鋁鎂與塑膠機殼最薄極限輸給玻纖或碳纖機殼,讓客戶採用碳纖等複合材料意願大增,2019年前碳纖機殼每年將有雙位數百分比高成長空間。另外,塑膠複合材料大廠鈦騰今年也新推出業界首創的「碳纖維染色複合材料」,突破碳纖維材料都是黑色的印象,滿足更多產業需求。
政府投入億元補助
經濟部於7月24日舉辦之「法人改革與整合創造產業新價值」記者會上宣布,針對旗下16個科研法人調整任務,並將包含複合材料等4大產業列為重點補助產業。經濟部技術處處長羅達生提到,以前臺灣製造業只注重發展供應鏈,但現在的產業有大量客製化需求。面臨新挑戰之際,政府希望法人能帶頭整合軟硬體,透過產業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