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體驗智慧製造的價值
—— 專訪工研院機械所 許文通 組長
iMTduo 2018即將開展,為呈現完備展演精湛的智慧機械研發成果,工業技術研究院特別聯合了院內與智慧製造研究領域相關的六個單位:機械所、資通所、電光所、智機中心、微系統中心與雷射中心,籌備了豐富多元的展出內容,主軸是帶給參觀者「實際體驗」,化抽象理論為工廠實景。工研院將宣導,如何把智慧製造由艱深的印象解放,將它落實至每位生產者的工廠。本刊特別邀請工研院機械所許文通組長參與展前專訪,他率先帶領讀者一窺工研院在第一屆iMTduo轉型智慧製造展覽的盛大展出規劃。
以系統化的展出邏輯,深入淺出讓您體驗智慧製造成效
工研院在iMTduo的攤位規劃主要分為三大展區:IaaS感測控制、PaaS聯網平台、SaaS應用服務。許組長解釋了三大展區的主軸:
感測控制(IaaS)模組展區
「感測控制(IaaS)模組是機械智慧化的第一道基礎程序。感測裝置是透過工業感測器、各類型智慧化控制器、智慧機上盒等附加在機械上,為機械附加感知功能。其中,由工研院輔導的原見精機將展出機器人觸覺感測技術。我們在機器人上加裝了許多感測器,賦予協作機器人更靈敏的觸覺以兼顧技術人員的工作安全。在未來大量使用機器人的工廠中,此功能是人機協作之重要核心技術。」
PaaS聯網平台展區
「由資通所開發的聯網平台(PaaS)是公版聯網服務平台暨應用,功能是把感測模組獲得的資訊數據傳送到此平台。工研院開發之系統有:Cloud SCADA with OPC UA機台設備可視化監測平台。」
應用服務(SaaS)模組展區
「SaaS模組是智慧製造的應用層級。許多業者在設備連網、智慧化後、將資料蒐集至平台後出現的共同疑問是:如何應用資料?我們希望在這個展區提供解答,也就是,針對不同的產業工研院已開發不同的應用模組(module)程式。如,工具機主軸效能監診系統、預兆診斷系統(PMS)、PCB產業的製程缺陷成因分析引擎、製造品質預測系統(SPC)。SaaS展區會有機器人協作情境展示、3D曲面品質檢測展示。」
以上三大展區各代表政府對智慧製造策略所設定的各層架構。參觀者將在現場示範生產線裡看到IaaS、PaaS、SaaS相對應的生產情境,藉此認識模組的設定及運行。
配合著實境體驗,工研院在現場設置了自行車組件加工示範生產線的戰情室以及汽車後視鏡生產系統。後視鏡產業原屬人力密集產業,一旦加入了電腦輔助分析系統後,在切割、量測以及成型生產階段裡可自動化並降低人工嘗試的誤差及錯誤。「其實,在未來的智慧工廠中,每個工廠都會設有類似的戰情室,綜覽生產情況。」許組長補充到。欲了解所謂智慧工廠的模型,參觀者可把握機會駐足戰情室、示範產線及關鍵製程。
由近來工研院與產業界的相關合作案例,可以看到藉由精密機械技術綜合資通訊技術的結合,台灣智慧機械的藍圖越來越清晰。 許組長強調:「工研院希望以本院建立的完整解決方案,優先推廣並實行在臺灣業者工廠中,一方面幫助中小企業減低購置智慧機械設備的成本,另一方面提升臺灣製造業競爭力,並在未來並提供整廠輸出(出口)能力。」
系統整合必須回歸基礎,當務之急是把設備智慧化
工研院從70年代起參與了臺灣工業發展的每段關鍵時期,熟悉臺灣業者的優勢及困境。面對多變的地緣政治與貿易的競爭,許組長認為:「智慧製造絕對是唯一的選擇。未來的製造業裡,無論是新建的工廠、或是升級的製造基地都會以自動化、智慧型導向來建構,因此讓設備融入智慧製造的產業鏈才能展現其價值與競爭力。」除此之外,成功的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也是實現智慧製造的先決條件。「產業裡出現了許多工業物聯網的解決方案來回應設備系統整合的訴求。但我認為,為避免整合後的應用落差以及保留不同產業間專業知識的獨特性,系統整合策略必須以設備業者為核心,讓業者扮演系統整合的主角。透過他們對該領域設備所擁有的專業技術落實軟硬體整合、更貼近該產業生產需求。」許組長期待,產值已達1.1兆的智慧機械產業在「雙引擎」設備智慧與製造智慧的持續推動下,未來可望持續增值。
作為指標性的工業研究機構,工研院強調,未來會致力實現三大目標:降低產研落差,加速技術之產業化;擴大技術驗證場域與典範轉移案例;以及發展人工智慧。「iMTduo如同本院的小型成果發表會,我們誠摯邀請各位想參與智慧製造的生產者蒞臨工研院的攤位,透過輔導業者成功案例的呈現,幫助生產者建立信心,往智慧化目標前進。」許組長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