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电子报 / 第1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2019年8月21日至8月24日 / 高雄展览馆
   
产业讯息
 

环署邀集垃圾多元处理解方 民间带来技术合作契机

 

【环境信息中心/记者 孙文临/苗栗报导】2019.05.07

行政院环保署今(7)日邀集各县市环保局人员于苗栗展开为期两天的「多元垃圾处理技术暨地方环保局科长策略营」,除县市环保局分享垃圾处理减量、生质能源中心、机械分选的技术与实务经验外, 也找来欧商会和国际废弃物处理相关厂商进行简报。

 

现场有十多家业者带来塑料垃圾、厨余等处理回收技术的商业范例,也有业者分享德国法兰克福垃圾处理的公共服务经验。 地方环保局人士指出,若成本合理、技术成熟且符合地方需求,也希望能引进更有效率的垃圾处理模式。

 

环境督察总队队长李建育认为,过去的观念认为厨余拿来喂猪是「惜食」,但防疫应该重于惜食,期盼透过厨余堆肥、生质能发电等多元的方式,逐步去除厨余养猪,让厨余变绿金,以循环、永续的概念找出垃圾的价值。

 

环保署师法国内外成功经验 盼垃圾处理更多元

 

国内焚化厂陆续进入整改期程,环保署参考欧盟兴建仓储厂、废弃物结合仓储等优化管理,希望扭转民众对处理中心、掩埋场的不良印象。 李建育指出,过去因为《废清法》的规范,垃圾清理和回收一直是地方清洁队的责任,却也发生人力不足、效能不彰的问题。 「未来大方向应该要朝着公共服务去发展。 」他说,透过民间企业的管理,能较有效率提升垃圾收集清运及去化的工作。

 

李建育也提到,垃圾不只是国际间的问题,也是县市彼此要合力完成的工作。 「例如高雄市要负担六、七个县市的垃圾量,如果其他县市环保局的垃圾没有先初步处理,那么高雄市的同仁情何以堪。 」他说,环保署虽然没有既定的立场,但除可先将垃圾经分选、剔除不适燃物,粉碎达到均质化,提升后续焚化厂的燃烧效率与灰渣质量,让焚化炉寿命便得以延长。

 

塑料可转化成优质柴油 业者展示垃圾处理新技术

 

台湾新能动力公司(EVP)首席策略长余金龙表示,垃圾焚化炉已经是3、40年前的技术,这么多年过去,其实科技一直在进步,EVP集团的「热裂解再生新能源技术」(R-ONE Renewable Oil & New Energy Technology)能把各类型的塑料转换为优质柴油,转换率达80%,等于25公吨的塑料可以产出20公吨的优质柴油,其余15%的碳黑也有经济效益,且塑料垃圾不需要经过分类和清洗,能大大提升现行的回收模式。

 

余金龙表示,「台湾的技术领先全球,却因为国内的法规让我们不得不选择出走。 」他说,EVP投入技术研发将近十年,但因为缺乏回收执照而没办法搜集找到足量的塑料垃圾,处理过后产生的优质柴油却又因为没有原油产地而无法贩卖,「我们的柴油从废塑料转换而来,哪里有原油产地。 」他们一直期待能与政府进行公私合作,但法规因素让他们只能走向海外国家。

 

余金龙并强调,不只要解决过去的塑料垃圾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出更好的塑料替代品,研发出100%由农业废弃物、树木落叶做成的植物纤维复合材料FPC(Fiber Particulate Composite,FPC)。 他说,现行的生物可分解塑料PLA,需要严格的堆肥环境才能分解,但FPC可以在常温中完全自然分解,「100%取自自然原料,分解后也不会危害环境,且价格跟现行的石化塑料差不多。 」他指出,FPC单一使用可以禁塑,混用也能达到减塑的功能。

 

不少地方环保局人员与会,除了带来县市政府成功的垃圾回收及处理经验外,也希望互相合作,寻求更好的垃圾处理方式。 有环保局人员说,这些技术都非常先进也很好,但还是要考虑设备的购置成本能否符合效益,也要看新技术的成熟度与过往案例,是否符合地方环保局及清洁队的需求才是真正重要的考虑。

 

李建育表示,过去社会普遍接受厨余养猪是惜食的惯习,不过「防疫应该比惜食更重要。 」他说,多元垃圾处理计划总经费约有150亿,目前约执行了1/4,未来会依照各县市需求,能帮的尽量帮,透过中小型厨余处理机、县市仓储管理设备等减少垃圾造成的负担。

 

环保署「多元垃圾处理技术暨地方环保局科长策略营」今于苗栗登场。 孙文临摄
台湾新能动力公司的首席策略长余金龙说,植物纤维复合材料FPC可成塑料替代品。 孙文临摄
环境督察总队队长李建育提到,未来垃圾处理清运将朝公共服务多元化发展。 孙文临摄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