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Vol. 01
聚焦五大主題
工研院展現水處理應用堅強實力
BioNET生物網膜技術應用於東港溪原水前處理去除氨氮及有機質
身為台灣水處理技術研發領域領導者,工業技術研究院今(2020)年預計將展出半導體及電子產業的廢水處理與回收、工業廢水含氮物質削減、畜牧廢水及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再利用、小型河川水質監測設備和智能化控制共五大主軸,其中包含了倒極式電透析、BioNET®新型生物處理系統、流體化床結晶等各種廢水處理與回收技術,完整涵蓋厭氧、好氧生物處理及物化處理等重點面向。

工研院材化所水科技研究組副組長張王冠表示:「今(2020)年展出主軸劃分較細,是為明確回應現今水資源的重要議題,透過不同技術的組合與應用為業界提出解決方案,具全面性視野,也更貼近台灣產業現況。」
FBC流體化床結晶技術運用於水質軟化實廠
FBC流體化床結晶技術運用於水質軟化實廠
例如身為台灣經濟主力的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因用水量大,除了廢水處理規劃,也須加強回收再生系統,才能在旱澇交替中維持供水穩定;工業含氨氮廢水的處理則是因應近年政府的加強管制與排放標準,提供從高濃度到低濃度都能對應的全方位解決技術;畜牧廢水及廢棄物處理則是考量台灣以中小型規模為主的產業結構,開發出具經濟效益、容易導入的小型模組,且廢棄物透過高效厭氧醱酵處理後,還可產生沼氣用於發電,希望達到全循環、零廢棄的理念。
UASB上流式厭氣污泥床
而相較於傳統上以固定設備為主體的研發思維,水質監測設備與智能化控制則是以打造「平台」為核心目標,希望透過創新水質監測技術建構IoT(物聯網)與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不僅能確實掌握水質或廢水排放狀況,還可利用自控機制進一步節省能源、化學藥品、風險等成本,也切合未來科技發展趨勢。

張王冠指出:「各國因為先天環境、政府法規、工業架構、經濟模式等條件各不相同,對環保技術的需求自然也會不同。以台灣為例,豐枯水期雨量差異懸殊,且各產業多由中小型工廠構成,整體用、排水類型相對多元,因此需要具彈性的應用方案組合,也能和東南亞市場之需求較為接近。」

符合環保排放標準是水處理技術的基本功,但後端針對「水」及「有價資源」的回收再生將會是未來研發重點,也是邁向「循環經濟」生態圈的關鍵。張王冠認為:「如何平衡效能與成本,一直是實務上最大的挑戰。」若能將回收水成本降低至接近一般水,甚至提供額外價值,對業界而言必然更有吸引力。

目前工研院的多項技術在各領域都已有成功應用案例,例如半導體大廠廢水處理與回收、自來水前處理、民生污水處理等,因應時代變化同步滿足政府政策及業界需求,並積極將技術轉移給設備公司、工程公司等相關業者,攜手提昇水產業競爭力與產值,是環保升級、產業升等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