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產業新聞

塑膠材料循環創新趨勢與商業模式

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鑑於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與歐美碳邊境調整機制趨勢,淨零轉型已經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是攸關整體產業國際競爭力之經濟課題,據統計全球已逾千家企業展開承諾,展現積極的企圖心與行動力,目標設定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對台灣企業而言,淨零碳排已不僅是競爭力而是悠關企業生存的必要能力了。

因此,這波全球減碳的趨勢正為企業帶來一股強烈的創新變革的趨動力量,企業需要持續保持掌握最新循環創新趨勢,以及充分理解在邁向循環、永續與淨零碳排的趨勢上,企業可以發展的創新模式思維,培育具備永續觀點的人才,才能輕鬆迎戰這波全球減碳轉型的實戰考驗。

塑化產業循環創新的國際報告趨勢觀測

參考由世界經濟論壇(WEF)啟動,領導超過全球60家石化產業鏈大廠參與的石化產業的低碳技術合作計畫(Low-Carbon Emitting Technologies;LCET) 於2021年發布的白皮書,引導產業聚焦五項減碳技術開發,如下:

  1. 碳捕捉再利用-CCU技術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CCU):主要發展 CO2再利用技術,以找出最佳CO2來源及最佳轉化為化學品的項目,目前需克服轉化製程的高耗能,找出達經濟規模化最具潛力的CCU技術。
  2. 生質材料利用:主要聚焦推動的技術有(1)生質乙醇轉乙烯聚合物,以及(2)生物質製甲醇,將克服二次聚合及觸媒等關鍵技術,朝向擴大商業化規模進行技術研究,並希望能克服油價及生物質取得來源影響,未來規模化有賴大型系統整合。
  3. 電氣化:為石化製程中減少碳排的關鍵作法,以綠電取代化石燃料,針對蒸氣裂解爐開發電加熱技術等為主要發展。
  4. 製氫替代方案:低碳製氫技術備受關注,主要發展因素為(1)氫氣為高潛力綠色能源,能取代需高溫無法用電氣化減排之製程能源,以及(2)氫氣為廣為使用的化學原料;目前發展方向聚焦於天然氣甲烷重組製氫(SMR)、自熱能重組製氫(ART)搭配CCS、電解水製氫、甲烷裂解製氫等技術。
  5. 廢棄物處理:開拓塑膠產品的循環再生,主要發展於(1)廢塑膠再利用技術;(2)廢塑膠回收設施及成效提昇。

針對 LCET五項減碳技術中提到的廢棄物處理技術,亦為國內塑膠製造廠商積極尋找技術突破之關鍵,故對此再進一步分析,由芬蘭化學工業聯合會(CIFF)及其400家合作公司已開始制定碳中和路線圖,並研究發佈化工行業循環經濟行動手冊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May 2020),該報告分析全球化學品價值鏈中廢物產出和效率低的典型來源,以原料端、製造端及產品使用終止階段為主要環節。

圖:全球化學品價值鏈中廢物產出和效率低的典型來源

該分析有利塑化產業的廠商思考,如何從廢物產出和效率低的典型來源中,將價值鏈中的線性發展轉換為循環經濟,將是循環創新的主要商業價值所在,更是產業發展可持續和循環的創新商業模式的重要起點。

可持續和循環的商業模式介紹

由芬蘭化學工業聯合會(CIFF)發表的化工行業循環經濟行動手冊,採用國際諮詢顧問公司Accenture將循環經濟歸納為五種商業模式,包括循環供應、產品即服務、產品使用擴展、共享平台與資源回收,這些商業模式協助企業轉型朝向可循環零廢棄的目標邁進,並且對既有產業鏈帶來變革的趨動力。

  1. 循環供應:使用可回收或高度可回收的可再生能源,生物基和人造材料,以部分或全部消除廢棄物
  2. 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a Service, PaaS):通過服務模式(例如化學品租賃)保留產品的擁有權並銷售功能和品質等利益
  3. 產品使用擴展:意指產品使用生命週期的延續,經由設計、維修、翻新、升級和轉售以提供產品的二次使用,延長了產品的使用範圍及產品壽命。
  4. 共享平台:通過共享所有權、使用權來優化產品和資產的利用率
  5. 資源回收:使用來自廢棄的產品、副產品或過程中添加的材料,並通過收集、聚合和加工製程進行回收

圖:探討『可持續和循環』的五大商業模式

觀測全球塑化產業領先公司的商業模式,可以獲得許多已經印證可行的寶貴的實務案例,相關的創新成果堪稱為產業界最佳的學習仿效與推動實踐的素材,茲舉例說明如下:

1. 創新模式:循環供應、資源回收

  1. BASF提供 Ccycled TM循環材料,從塑料廢料中提取熱解油,重新回到BASF一體化生產流程,從而節省了相同數量的化石資源。由於裂解油直接投入化學價值鏈的起點,因此最終銷售的產品與由化石原料製成的產品具有完全相同的特性。其回收材料的組成經由第三方認證導入最終產品。
  2. 科思創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材料的突破性技術,以 CO₂ 取代一般用於製造聚氨酯材料(例如床墊)的原油,盡可能減少排放並促進全球生態的清潔製造過程。
  3. 陶氏化學和Nexus(廢物管理和能源生產公司)在美國收集難以回收的塑料,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包括燃料、公園長椅、複合地板和混凝土塊。
  4. 日本三菱化學與英國塑料化學回收商Mura Technology合作,以廢塑膠為原料製造熱分解油,該化學回收技術「HydroPRS」係在高溫、高壓的超臨界水中將樹脂予以分解,進而生成回收再利用油品。

2. 創新模式:產品即服務、產品使用擴展

  1. SAFECHEM專營化學品,發展COMPLEASE™ 化學品租賃的創新商業模式,包含了幫助企業減少溶劑用量,使用現代設備以及建構在 COMPLEASE™ 化學品租賃合作夥伴關係下的完整解決方案,達成協助客戶的溶劑使用量減少 93%,同時機器利用率達到了 99%。陶氏化學為其合作的化學品供應合作夥伴。
  2. 位於荷蘭的電子產品新創公司Gerrard Street,推行『耳機訂閱制』服務模式,以模組化設計延長產品壽命,行銷訴求消費者的最後一次購買,設計完全不使用膠裝,易拆卸、維修以及更新硬體,符合標準化的規範,有高達 85% 的耳機原件可以再度進入新型號的產品中。

3. 創新模式:共享平台

  1. 美國新創公司 Replenish致力於發展清潔產品的創新,開發Replenish 3.0包裝產品共享平台的創新模式,創新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列示重點。
  • 包裝平台:Replenish 3.0 packaging platform,整合瓶子製造商、清潔溶液生產商、品牌/新創業者…等。
  • 創新商品:產品提供植物性來源的原液(不加水),解決運輸效率的問題(去除90%的水份),使用者購買後自行依比例添加水份即可。
  • 容器模組化:商品重複使用,延長產品壽命,解決大量丟棄塑膠容器的問題。
  • 共享平台:開放同業廠商加入這套系統平台,包含清潔劑及未來可能發展的「飲料」業者。
  • 消費者友好:產品設計接受訂製化服務,自行添加香氛,建立品牌忠誠度。
  • 循環效益:降低製造、運輸物流、儲存成本,將塑料、碳排放和能源使用量減少 90%。

塑膠產業落實循環經濟的創新技術議題,就存在於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之中,參考『可持續和循環』的五大創新模式,能使企業將其價值鏈轉型為更高度的迴圈循環模式,開發循環創新的機會與潛力。

Menu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