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臺灣經歷了56年來最嚴重的缺水危機,也讓水資源規劃再次成為熱門議題,包括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政策方針、ESG永續發展的企業端策略,及國際間聯合推動的SDGs 永續發展目標,都與其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最新的水處理與再生技術不僅應著眼於水資源穩定供給,更期望從多元的面向為環境和社會做出貢獻。
工業技術研究院將在2022年台灣國際水週中,以減碳技術、數位水科技與循環經濟三大主題,展示新世代水資源技術的創新思維。
過去在討論「減碳技術」時多聚焦於製程的應用,但其實在廢水處理上也存在不少改進機會。工研院材化所水科技研究組副組長張王冠指出:「廢水處理多採生物處理技術,好氧生物處理流程需要以大量曝氣來促進污染物分解,其能耗佔整廠近50%能量需求。不過,若導入厭氧型技術,則預計可節省全廠30%到40%的能量消耗,此外還能產生甲烷等生質能,轉作發電或發熱的補充能源,具雙重減碳效益。」如工研院的Anammox厭氧氨氧化生物處理技術,即是瞄準高耗能的氨氮廢水處理程序,可減少約50%至60%的能量需求。
而「數位水科技」可說是跨產業的未來趨勢,例如污水處理智慧化控制、水處理精準加藥、水質預測與智慧預警、智慧水務平台等,打造水資源系統的新「大腦」。張副組長指出:「未來在整合AI後能即時做到智慧演算、自動判斷、精細調控,在風險管控上更可從預警進階到模擬及預測,全面提升人力運用、能耗與化學藥品的效能。」
最後的「循環經濟」可視為減碳行動的延伸,透過減少化學藥品或耗材、提升回收效益,來降低整體環境衝擊。例如採用離子液體配方的「可回收薄膜清洗劑」,應用於水回收工藝中薄膜之清洗,使用後可透過低能耗的少量溫差,將洗劑回收重複使用;而「R2A廢酸鹼液回收技術」則能將高導電度廢液中的陰陽離子,轉化為高純度、具價值的酸鹼溶液,經酸鹼回收後排放的廢液除了符合環保放流標準,也更易於回收再利用。
水處理、回收與再生技術,是因應環境需求而生的科技,也是民生與工業的基礎。張副組長表示:「工研院的任務就是研發出經濟有效的技術,為產業界降低營運成本並提升競爭力,不必受限於國外授權或耗材,也能符合國際環保法規。」適逢ESG等永續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企業開始主動導入新型水資源技術,對水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來說都是極大助力。
www.itriwater.org.tw